古装剧《藏海传》目前正热播,由郑晓龙执导,肖战、张婧仪、周奇、黄觉、余男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倾情演出。这部剧的故事背景为架空历史,构建了虚幻的国家,如大雍国与冬夏国,实际上并不存在于真实历史中。然而,剧中的许多元素却借鉴了历史的真实面貌,例如角色的服饰便可以看到很多明朝风格的影子。
剧中男主角藏海的名字颇具深意。虽然他是后由面具人取名为“藏海”,但其本名最初被称为“稚奴”。这一称呼的由来常常让观众感到疑惑,尤其是他的妹妹名叫“月奴”,二者之间的关系令人好奇。关于“小名”的解释,观众们在观看时未必能领悟到这一文化内涵。
通过深入分析,《藏海传》让我们明白了“稚奴”这一小名背后的丰富含义。古汉语的博大精深使得字词的解读栩栩如生。藏海的父亲名为蒯铎,藏海的初名应为“蒯稚奴”。这里的“蒯”姓较为稀少,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。从角色设定来看,蒯铎可谓是一位堪舆大师,深谙建筑及风水之学,这一创造显然是对历史上明朝建筑师蒯祥的致敬。
展开全文
那么,稚奴二字又如何解读呢?“稚”的意思显而易见,表示年幼、稚嫩;而“奴”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多被视为贬义词,然而在剧中的用法则完全不同。实际上,古汉语中“奴”实则相当于今天所说的“宝宝”或“乖乖”,在唐代以前,这个词常用作爱称。史上不少著名人物的小名就是例证,比如唐朝皇帝李治的小名是“雉奴”,名诗人李白的儿子叫“明月奴”,而白居易的小弟则名为“金刚奴”。东晋美男子潘安的小名是“檀奴”,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则为“寄奴”。
即便在现代,“奴”的用法也并非完全贬义。在某些方言中,如粤语和潮汕话,“奴”一词仍指代小孩,传达着亲昵之情。例如,小男孩常被称为“阿奴”,小女孩则称作“奴奴”。这是由于潮汕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地区,因此在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痕迹。
因此,在《藏海传》中,稚奴的真正含义可理解为小宝宝,而月奴则是指如明月般璀璨的孩子。蒯家的悲剧发生时,藏海与妹妹仍年幼,尚未成人,连大名都未来得及取。倘若他们的父母能够陪伴着他们一起成长,必定会为兄妹二人取上一个美丽的名字,以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盼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