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洪荒年代的神話中,就產生了海怪的雛形,在《山海經》等古書中,在六朝志怪中,在沿海各地的方志中,也有海怪的身影出沒。民間敘事的勃興,不斷為海怪增添新的形象。海怪故事也曾隨著海上貿易輸入和輸出,裂變重聚為新的海怪。
用今天的眼光來看,海怪或許源自認知局限,或許是來自於偏見,甚或是海客誇口奇談的產物,但若以此來指摘其虛妄,便忽略了海怪作為文化現象的意義。面對海怪,需要有趣的頭腦。
一 博物學的盲區「海怪」一詞出現較晚。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》載:「海怪魚鱉,黿鼉鮮鱷,珍怪異物,千種萬類,不可勝記。」此處的海怪,詞義偏重於「海中怪異難辨之動物」,在當時,多數海洋動物還是博物學上的盲區,不知者為怪。
· 貀 清嘉慶刊本《爾雅音圖》·
古人對海洋動物較為陌生,致使偶爾一見的海中動物也成為海怪。比如《爾雅·釋獸》中出現的貀獸:「晉太康七年,召陵扶夷縣檻得一獸,似狗豹文,有角,兩前足。」現在看來,貀似乎是海豹之類的動物,而《爾雅》的配圖卻將其畫為僅有兩足的牛形怪獸,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。從目擊到傳聞,再到文字記載,據此生成圖像,在這幾重轉換之後,面目全非。無獨有偶,明代宮廷的醫書《補遺雷公炮制便覽》中將海狗(膃肭臍)畫作黃狗之形,並在其臀後加了一條魚尾,繪圖者未見過海狗,便按照陸地動物的糢樣,添加魚尾,最終得到一頭拼接而成的海獸。
· 海狗 據明代內府彩繪本《補遺雷公炮制便覽》·
早期博物學的悖謬正在於此,親眼見過實物的人不會繪畫,而負責繪畫的人未見過實物,只能依靠道聽途說,地理的阻隔又使傳聞愈發離奇,而一旦這些謬誤進入圖譜,又會成為經典的範式,先入為主的形象難以撼動。明代孤本《漁書》中專列了一卷《海獸》,作者認為這些奇形怪狀的所謂海獸「斯固生殖之奇,抑亦睹聞之罕,故鹿觡虎狀,昔人江賦見稱,而貍文牛形,古志博物可考」,看來,他是頗有自信的。考據學者認為,先賢留下的古籍資料可以提供答案,哪知這些經驗本身就是可疑的。
人們甚至相信,這些怪糢怪樣的海獸,有著難以捉摸的神秘力量。比如東南沿海流傳甚廣的和尚魚,又稱作海和尚——一種人頭龜身的海怪,只要遇到它,船就會沉沒,明代淮陽韋彥質先生乘船從雷州半島去海南,就遇到了海和尚,結果船上人都驚慌失措,認為災難降臨,「舉舟皆泣,謂有魚腹之憂」,據說後來韋先生的道德力量超群,一船人得以幸免,所謂「妖不勝德」,其事見於明人黃衷的《海語》。海和尚或許是稜皮龜之類的大海龜,十五世紀的明朝人卻把它當成妖怪。有太多海獸因相貌怪異而遭遇妖魔化的命運,並附會出海怪的傳說。
· 海獸何來 清光緒石印版《點石齋畫報》·
這類目擊事件還在繼續。清末《點石齋畫報》中有一幀《海獸何來》,這是一起目擊事件,頗可看做是《爾雅》之中貀獸的翻版,事發地點是浙江海鹽,颶風過後,一只怪糢怪樣的海獸擱淺在沙灘上,據畫師的描摹,這頭怪獸頭部像駱駝,四足皆是魚鰭狀,身後還拖了一條細長的尾巴,口和眼就像朱砂一樣紅,當地人不知這是何物,拿刀來對著它,它居然像人一樣流下了眼淚。人們於心不忍,便將其放生。這頭海怪也應是海豹、海象之類。
二 龍宮水府的海怪《閩書》記載:「有巨石梗舟,王審知就禱海靈,夜夢金甲神,自稱吳安王,許助開鑿,因命判官劉山甫往祭。中祭,海中靈怪畢出,山甫憑高視之,風雷暴興,見一物,非魚非龍,鱗黃鬣赤。」這還是一種動物形態的海神,或者說精靈,是海獸向海神過渡時的混沌形態,海中有精怪掌管波濤變幻,後來,人們在觀念中構建了龍宮水府的體系。
· 鰲精 民間皮影 ·
自唐代以後,國家祭祀儀典中出現了龍王,這是由本土龍神崇拜,雜糅了海神傳說,以及佛教中的龍王形象,塑造為龍頭人身的怪物,明代神魔小說《西游記》中提到的四海龍王,即東海龍王敖廣,南海龍王敖,北海龍王敖順,西海龍王敖閏,四海龍王從此家喻戶曉。
在祕傳的小說和戲曲唱本中,四海龍王居住的是水晶宮,近乎透明的宮殿,它們是統治海底世界的王。與人間王侯相似,龍王也有自己的班底,最常見的莫過於蝦兵蟹將,這是龍宮數量最大的一群,實際上,蝦兵和蟹將是典型的海怪,由於法力低微,它們還未能完全變化成人形,在它們身上,仍可看到蝦和蟹的特徵。古代的畫師在處理蝦兵蟹將時,一般會用整只蝦和整只蟹來做頭部,往下全是人形,這種粗暴的嫁接,反而生出了趣味,這是民間的智慧,龍王多以殘暴的形象示人,而蝦兵蟹將則充當助紂為虐的打手,當這些嘍囉以滑稽而又笨拙的面貌出場,諷刺和批判便暗藏在其中了。
· 螺精 民間皮影 ·
蝦兵蟹將之外,還有夜叉,也是龍王倚重的左膀右臂。夜叉源自佛教,是梵文的音譯,意為輕捷、勇健,也譯作藥叉、閱叉、夜乞叉等,凡此種種皆是夜叉之名。夜叉在佛教故事中屬於天龍八部,佛教的龍王傳入中國,夜叉也一並移植過來,作為龍王的部卒。夜叉是青面獠牙的鬼面怪物,慣用的兵刃是鋼叉。在龍宮,夜叉除了保衞龍王,有時還帶兵,也有巡海夜叉之說,則負責巡風報信。一般認為,夜叉的武力遠在蝦兵蟹將之上。
· 龜丞相 民間皮影 ·
龍宮的機構中還有龜丞相、黿將軍、鰲統領,以及不計其數的魚精、貝精、螺精等,都是海中水族,它們支撐著龍宮的日常運轉,實際上,龍宮是由一群大大小小的海怪構成的,與那些閑散海怪不同的是,龍宮的海怪都是體制內的海怪,披上了合法的外衣。
龍宮的海怪世界,無非是對俗世的糢仿,在熙熙攘攘的怪物中,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到似曾相識的情境,那是人間的一面鏡子,冠冕堂皇之下,映照出的多是醜惡。
三 大者為怪十七世紀末的家庭教師蒲松齡曾記下萊州鯨魚擱淺的傳聞,那是在康熙年間,萊州海濱有大魚擱淺,人們挑著擔子,爭相前去割肉,可憐大魚死後還遭到屠戮。據蒲松齡所記,「魚大盈畝,翅尾皆具,獨無目珠」,它的眼眶是空的,充滿了水,眼珠不知去向,有一個前來割魚肉的百姓失足掉進大魚的眼眶中淹死了。大魚之大,自然不在話下。
《莊子》所雲「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,鯤之大,不知其幾千裡也」,鯤也是鯨的一種。大魚的身軀偉岸,历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,《太平廣記》引《玄中記》曰:「東方之大者,東海魚焉。行海者,一日逢魚頭,七日逢魚尾。魚產則百裡水為血。」目擊者看到大魚的身軀在視野之內連續不斷地行進,七天才得以完全通過。
· 絕大魚骨 清光緒石印版《點石齋畫報》·
《大智度論》提到了無與倫比的摩伽羅魚王:「昔有五百估客,入海採寶。值摩伽羅魚王開口,海水入中,船去駛疾。船師問樓上人:汝見何等?答言:見三日出,白山羅列,水流奔趣,如入大坑。船師言:是摩伽羅魚王開口,一是實日,兩日是魚眼,白山是魚齒,水流奔趣是入其口。」摩伽羅魚王的身形特徵給人帶來視覺震撼和心理沖擊是無與倫比的:雙目與日爭輝,牙齒羅列如白色山巒,眼睛和牙齒尚且如此雄偉,摩伽羅魚王的體型就難以估量了。
· 誤鰍為龍 《吳友如畫寶》·
在山東半島,人們至今還保留著對海中大物的敬畏,在海上行船時見了大魚,都尊稱大魚為「老人家」,以示恭敬。在漁人們看來,「老人家」是經历了難以計量的歲月,才長成了龐然大物,道家所謂「物老則怪」,老人家具備了靈性,是不可冒犯的。然而,遇到鯨魚擱淺時,人們卻爭相前來割肉,為何態度轉變如此之快?蒲松齡道出了原委:「海中貶大魚則去其目」,原來,擱淺的大魚是在海中犯罪被貶。從敬之若神,到拔刀相向,他們的態度變化也真快。在這裡,也能看到世道人心的精微幽隱之處。
四 海外族群《山海經》裡有一群來自海外的怪人,在他們身上,殘存著海濱漁獵部族的痕跡。最為典型的是丹朱,他是堯帝的長子,因為暴戾恣睢,被堯流放到了南海。在南海,丹朱的身體發生了劇烈的形變,他的嘴上生出了鳥喙,身後生出了一對肉翅——不能飛翔,只能在奔跑時扇風作為助力。後來,丹朱的後人演變為一個族群,名為讙頭國,國人也都像丹朱一樣,他們是海上捕魚為生的族群。
· 讙頭國 清刻本《山海經箋疏》·
像這類奇異的海外怪人,還有很多,比如長臂人和長腳人,也是其中的典型。曹魏時玄菟太守王頎徵討高句麗,到了海濱,是最靠近日出的地方。王頎便問當地老人,海的東面還有甚麼人?老人答:「嘗在海中得一布褐,身如中人,衣兩袖長三丈,即此長臂人衣也」,這段掌故見於公元四世紀神秘學家郭璞作註的《山海經》,當時一丈約合今日的兩米多,三丈則七米有餘,實在是長臂了,這樣的長臂可以將手伸到海裡捕魚,毫不費力。同樣,郭璞推測,長腳人的雙腿也有三丈,長臂人和長腳人相鄰,二者經常合作,「長臂人常負長腳人入海中捕魚」。
· 長臂人 明萬历三十五年刻本《三才圖會》·
唐人段成式的《酉陽雜俎》中還有一個長須國,武則天時,有位書生跟隨新羅使船渡海,遇到大風,被風吹到了一個長須國,該國人人都有拖到地面的長須,女人也是這樣。陰差陽錯,書生成了長須國的駙馬,後來才知道,原來這是蝦國,書生被蝦精魅惑了,那長須,正是蝦須。日本北海道的土著被稱為蝦夷,明刊本《異域圖說》中有蝦夷國,該國風俗是畜長須,這或許是蝦精的一點現實的影子。可見,《山海經》的傳統還在發揮著作用,海外的神異族群不斷列入了新成員。
· 四海總圖 約17世紀晚期 ·
海外的神異族群多是奇形怪狀,暗含著中原文化對海外部族的歧視,將海外部族妖魔化的思維綿延不絕。刊刻於十七世紀晚期的一幅《四海總圖》似乎更能說明問題,在這幅彩色地圖上,中原是一片廣袤的陸地,在其四周,有海水環繞,海中還散落著密密麻麻的島嶼,除了長臂國、長腳國之外,還有一目國、三身國、穿胸國等,一如《山海經》所述。
· 中國百姓眼中的英國人 《倫敦新聞畫報》·
直到晚清,國人對海外來客還是另眼看待。1857年的英國《倫敦新聞畫報》中刊載了一幅海怪圖,這是大清國百姓眼中的英國海軍戰士的形象:鳥嘴、蓬頭,渾身披滿獸毛,手有三指,腳只有一前一後兩個尖趾,儼然是外星生命,哪裡還有半點英國海軍的影子。它的嘴裡還噴出大團水柱,這是海的印記。鴉片戰爭前後,面對海上洶湧而來的侵略者,英國海軍的體貌及服飾特徵令帝國的民眾瞠目結舌,視之如海怪。當時人們認為這種海怪「逢人便食,刀劍不能傷」,在遭到圍攻時,又會「化為血水」,令人費解的生命形態。
對海外神異族群的認識,起初也不失為一種古老而又樸素的想象,而經历兩千多年之後,一直到了近代,對海外國度妖魔化的想象仍在繼續,令人尷尬難言。
五 海怪的中西交流作為一種文化現象,不同地域之間的海怪也有交流。早在東漢和帝永元九年(公元97年),班超經略西域大獲成功之時,派遣甘英出使大秦,據《後漢書·西域傳》載,甘英已經到達海邊,安息人對甘英說:「海水廣大,往來者逢善風,三月乃得度,若遇遲風,亦有二歲者,故入海者皆賫三歲糧,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,數有死亡者。」甘英聽到以後,便打消了渡海的念頭,最終未能到達大秦,但甘英卻是史書所載第一個到達波斯灣的中國人。
· 塞壬 十五世紀的歐洲版畫 ·
中國史籍中的大秦,即羅馬帝國,有時指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地中海東部。甘英出使的細節,在《晉書·四夷傳》中也有記載:「海中有思慕之物,往者莫不悲懷。」聯繫到希臘神話,海中令人「思慕之物」可能是希臘神話中的女海妖塞壬。歐洲海妖嚇退了漢朝使者甘英,這是海怪史上的一段頗有趣味的掌故了。
對殊方異域的想象,多半來自傳聞,南宋時的泉州市舶使趙汝適最喜這類掌故,他利用工作之便,遍訪中外水手,做了一部《諸藩志》,其中提到的中理國,幾乎人人都是海怪:「中理國人多妖術,能變身作禽獸或水族形,驚眩愚俗,番舶轉販,或有怨隙,作法阻之,其船進退不可知。」中理國即今非洲索馬裡,盛產海盜之地,看來當地的海盜真是历史悠久,他們扮成水族,或者以豔麗的色彩文身,被訛傳為妖術,更被視作海怪。
·《海怪圖記》選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·
歐洲的海怪傳統,曾被來華的傳教士帶到中土。以清宮舊藏《海怪圖記》為例,或是康熙年間的傳教士所作,共計三十六圖,裝裱為冊頁,繪制海中怪魚怪獸之類,有著明顯的歐洲基因,其中的大部分,比如海犀牛等怪物,都可在瑞典地圖學家奧勞斯·馬格努斯的《海圖》中找到幾乎一糢一樣的形象。還有一部分怪魚可以在瑞士博物學家康拉德·格斯納的巨著《動物史》中找到蹤跡。而清代畫家在作《海錯圖譜》時,聲稱參照了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的《西方答問》,以及一本來路不明的《西洋怪魚圖》,後來,聶璜用國畫技法繪制的鯨,也不可避免地有了一副歐洲面孔:鋼牙、利爪,肥碩的身軀,還有頭頂上火山口似的噴水孔,這一切都可在歐洲的動物版畫中找到原型。
乾隆在位時,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,乾隆在避暑山莊為使團成員準備了一出新編的戲劇《四海升平》,馬戛爾尼寫道:「鯨和海豚,小海獸和大海獸,以及其他海怪,此外有船只、礁石、貝殼、海綿及珊瑚,都由隱匿的演員表演」,海怪後來被各路神仙收服,這其中寄托了美好祝願:四海的精怪都被掃平,預祝英國使臣的歸途一路平安。馬戛爾尼等人卻看得一頭霧水,他們似乎很難理解中國海怪的寓意,其間的文化碰撞,可謂意味深長。
正是在這些碰撞中,海怪得以開枝散葉。海怪所參與的历史,也顯得曖昧而又妖異。
來源:志怪m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