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康复杂志
在夏秋季,由于饮食不洁和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泻较为常见,而一进入冬季,腹泻的主要群体就变成“老病号”了。患者常说:“每年天一冷,就开始肚子疼拉肚子,明明饮食习惯也很注意,没吃不干净和生冷的东西,我怎么还会这样呢?”有着类似烦恼的人并不少,那么这是什么病,应该怎么办呢?
肠道为什么会如此“激动”
肠易激综合征(Irritable.bowel syndrome,IBS)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。根据大便性状被分为4种亚型:腹泻型(IBS-D)、便秘型(IBS-C)、混合型(IBS-M)和不定型(IBS-U)。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国的发病率超过IBS总人群的三分之一,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,排便频次增加,稀便或水样便。
图片来源:pixabay
IBS-D的中医病名属于“泄泻”,其发病无外乎寒、湿、暑热、情志不畅、饮食不当,久病脏虚之因。临床可辨为以下四证:
1)肝气乘脾证:大便次数多或稀软、发黏等,伴见胀满、情绪刺激诱发、肠鸣矢气多。
2)脾胃虚弱证:餐后大便溏泻,畏生冷饮食,迁延反复,夹杂不消化物,伴见食少纳差、乏力懒言。
3)脾肾阳虚证:黎明五更(凌晨3点~5点)前肠鸣腹泻,便中可见不消化食物,腹部冷痛,得温痛减,伴见腰膝酸软、形寒肢冷。
4)大肠湿热证:腹痛即泻,泄下急迫或不爽,伴见脘腹不舒,渴不欲饮、口干口黏、肛门灼热。
中医认为,冬季的主气是“寒”,《内经》有云:“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属于寒。”又曰:“多寒则肠鸣飨泄,食不化,言阳气虚而不能消化也。”故而冬季是腹泻的高发期,以脾胃虚弱、脾肾阳虚患者为主。
中医辨证治腹泻,优势独到
患者得了慢性腹泻也不要焦虑,可以治疗。对于腹泻较严重的患者,中医药对症状的改善具有针对性、整体性的优势。中药汤剂通过对患者辨证后选方用药,例如肝气乘脾证治以疏肝健脾,选用痛泻要方(《丹溪心法》),脾胃虚弱证治以化湿健脾,选用参苓白术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等。中成药(参苓白术颗粒、补中益气颗粒、肉蔻四神丸等)在临床治疗中也有不俗的疗效,但记得要在专业医师或药师指导下用药。
两大中医法宝,对抗腹泻不适
1.艾灸按摩暖腰腹:
【艾灸】
灸疗具有温阳补气、温经通络、消瘀散结、补中益气的作用,对于畏寒、腹泻、腹痛等功能性疾病,效果显著。
取穴:中脘、神阙、天枢、足三里;久泄者加脾俞、胃俞、大肠俞穴;五更泄者加关元、气海、命门穴。
操作方法: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,每次灸5~8壮,其余穴采用温和灸法,每穴灸5分钟;也可用艾炷灸,每穴灸3~5壮。
图片来源:pixabay
【按摩】
1)摩腹:有腹泻问题时,需采用逆时针的缓摩法。可用四指腹、或手掌、或两手相叠绕脐摩腹,以腹部有温热感为宜,每次10~20分钟。整个过程要力量保持均匀,呼吸保持平稳。
2)捏脊:通过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,刺激背部穴位的按摩手法,可以起到疏通经络、调节脏腑气血、强身健体的作用。双手沿脊柱两侧,捏起脊背上的皮肉,一边捏捻,一边向前推进,由尾骶部的长强穴捏到颈项部的大椎穴,重复3~9遍即可,捏时要用力均匀、连贯及循序渐进。
3)推脾胃经:脾胃经循行全身上下,腹部脾胃经穴刺激主要通过摩腹,腿部疏通用掌根或指节,沿脾胃经循行方向推抹。脾经从内踝起,沿小腿内侧缘自下而上推揉;胃经则自上而下推揉小腿前外侧。在按摩过程中,同时注意寻找“痛点”,并着重揉按松解,或点按太白穴、三阴交、阴陵泉、足三里、丰隆等穴位。
2.茶饮药膳健脾胃:
【党参乌鸡汤】
党参性味甘平,归脾、肺经,有补中益气,健脾益胃的功效。
材料:党参20克,白术20克,茯苓20克,薏米30克,生姜3片,老母鸡1只。
做法:1.鸡洗净切块,焯水备用;2.将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鸡块一同放入锅中,加清水煮沸后,文火熬至烂熟,加适量盐调味即可。
功效:健脾化湿,温中益气。
图片来源:pixabay
【代茶饮】
中药代茶饮以祛邪治病、防病保健为宗旨,用药量轻,药性平和,无伤胃之虞。
材料:党参30克,黄芪30克,麦冬15克,枸杞9克,白扁豆60克,砂仁15克,甘草15克。
做法:以上各物共研粗末、备用,用时每次取 3~6克,沸水冲泡,或与生姜2片、大枣3枚一起煎汤。
功效:健脾养胃,益气固表。
文 | 程艳梅
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
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
编辑 |王仪韵 张灵
审核 | 叶海霞
监制 | 李文井
医学支持 | 上海医学会科普分会
阅读原文